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陳守山參戰見證歷史

筆者:文∕李凡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正因走過艱辛抗戰歲月,愈發了然現在自由、安康生活得來不易的前國防部副部長陳守山上將(如圖),在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光輝時刻,以曾親身參戰,見證歷史,引以為榮外,也殷殷提醒國人勿忘前賢英烈,為國犧牲、奉獻。 祖籍福建省南安縣,民國十年生於台北市,陳上將為國軍建軍史上首位臺籍上將總司令,憶起童年在日本統治年代,目睹異族欺凌臺灣同胞景象,今仍歷歷在目;儘管陳家從唐山渡海來臺打拚事業有成,但始終未忘中華文化,以及身上流淌著華夏血液,為不讓子孫都受日本教育,變成日本人,陳上將和幾位堂兄弟遵循曾祖父訓示,先後赴大陸唸書。 陳上將在南安故鄉蓮堂小學畢業,續在廈門同文中學求學,真正認識祖國、民族及歷史的偉大,了解 國父孫中山先生肇建中華民國,報國薪苗在心底滋長,尤受老師的風範及其向同學們敘述中央軍英勇剿共情形,油然對軍人興起一股仰慕之情。 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「盧溝橋」事變,燃起抗日戰爭烽火,十七歲的陳守山,毅然響應蔣委員長號召,將日本護照撕毀,不回臺灣,直接到福州報考中央軍校第十五期,惜因個子不夠高、體重輕,體檢不合格,無法參加筆試。 陳上將說,那時很難過;好在以健全安內攘外戰力的福建保安幹部訓練所也正招生,即前往報考且錄取,終能踏上從軍報國之路,是其五十三年戎馬生涯的開端。 少年有志 投筆從戎 陳上將談到當年受訓情形,可以用「辛苦」兩字形容,不過內心十分充實,因為抱定「少年有志出鄉間,事業不成誓不還,白骨何須歸故土,人間到處有青山」的信念,格外珍惜從戎機會,每日勤習戰技,熟讀背誦資料;晚自習更把握分秒溫習功課,終以優良成績畢業留所,擔任少尉區隊長,後任教育班長,培育優質保安幹部。 陳上將帶完保安訓練所兩期學生之後,獲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十六期在福建招生,在黃珍吾與柯遠芬兩位將軍的鼓勵下,以優異成績錄取,成為黃埔一員,揮別先前未能進官校的遺憾,欣然接受革命洗禮,深研政治教育,學習戰術、爆破、通信、防空、防毒、後勤等課程,尤其是軍人武德與必勝必成信念的陶鑄。 軍校畢業後,分發福建保安第三團,擔任迫擊砲中尉排長。那時他才十九歲,但已深切體認「帶兵帶心」,由於父母不在,也未成家,無後顧之憂,薪餉大都用在士兵身上,作息操課,同甘共苦,相知相識,相互照顧,使迫砲排在和諧中團結茁壯;其日後在福清戰役中負傷,被弟兄自煙硝戰場救回,患難見真情。 因表現出色,陳上將僅當一年排長,卅年初即擢升上尉連長,一當就是八年。他難以忘懷地道出,當時一天常吃兩餐,主食是地瓜,菜是地瓜葉,往往無鹽可用,喝生水、吃大蒜,行動在崇山峻嶺,宿營在僻壤露天,但官兵愛國之心未受影響。 前四年他任步兵連連長,戍守閩南海防,參加南日島掃蕩汪精衛偽政府軍隊、福建抗日戰役、安西清剿土匪作戰與清剿閩粵共軍;抗戰勝利隨軍返臺,續又擔任迫擊砲連、偵查連與守備連連長。 抗戰負傷 光榮回憶 今年欣逢抗戰勝利六十周年,陳上將不禁憶起民國卅一年「福清」抗日戰役。福清是福州烏龍江以南重鎮,馬尾軍港屏障,福廈公路北方交通樞紐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。 為不讓日軍以馬尾作為進犯臺灣海峽的中途站,戍防莆田海防的他,在團長陳輇上校指揮下,與日軍展開殊死戰,弟兄前仆後繼,浴血奮戰,不懼日軍猛烈砲火與毒氣攻擊,收復失土,重挫日軍囂張氣焰,陳上將也在這場戰爭中負傷,留下光榮回憶。 陳上將感慨地指出,抗戰初期,日本揚言「三月亡華」,因全國軍民齊心一志,使日寇深陷泥沼,終能扭乾轉坤,贏得最後勝利,百年不平等條約一一廢除,臺澎重回祖國。 民國卅四年十月,他隨部隊返臺登抵基隆,民眾夾道歡迎,不禁喜極流下男兒淚,感到參戰心血沒白費。 他殷切期盼,族群和諧,團結合作,共創中華民族光明前途,才是利基最佳之道。 謙稱心境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詞——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,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,一壺濁酒喜相逢,多少古今事,盡付笑談中」的陳上將,從上等學兵入伍,到第一位晉升上將的臺籍將領,雖遭受無數艱難與折磨,但認為這是上蒼「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」的考驗,兢兢業業,「一步一腳印」,不僅將自己寫進歷史長河,留下勳範,那「人生不留空白,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各種應盡責任」之人生觀,值得國人效法。 (摘轉自《勝利之光》)(點閱次數:2099)